案例简介:
医学技术系党支部全体党员及影像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制定了该专业19门专业课程,共计420节课的课程思政标准,并且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课程思政标准完成专业视角下的课程思政规划与设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的有机融合。
1.选取基础性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根据课程自身的成熟程度进行优化选择,形成课程思政特色。
2.找准“契合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生成性”关系。形成课程思政标准,实现了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3.“重点”突出,在“深”字上做足功夫。将课程思政元素深刻嵌入到了课程中。
4.科学规划,凸显循序渐进特征。利用课程思政标准规划课程安排
5.完成系统设计,建立了课程思政标准,保证有效性。

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通过思政课程来完成,还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有机融合,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与思政课程同频同振,充分实现协同效应。
一、专业课程教师对思政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够
然而,面对“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很多专业课程老师面露难色,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教师,他们对“课程思政”了解尚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感觉无处着手。这是因为他们对思政教育的内涵并不了解,只能求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列出条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目前还存在一批老师不能够完整地将24个字背出,更不要提深入理解,并将其诉诸于学生。还有一些老师不关心时事政治,不清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样也就无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
二、两者有机融合的目的难以轻易达成
若广大专业课教师能够读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等思政理论,那么他们将思考下一个问题——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地嵌入课堂中去。很多时候,专业课教师为了促成思政元素的融入,刻意地加入相关内容,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原因,无法将思政元素不着痕迹地融入课程中来,这就造成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创新亮点:
一、培育专业课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
细化思政课程标准提高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
第一,思政课程标准大大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消除思想误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
第二,思政课程标准化激发了专业课教师教学主动性,以“乐教”的态度开展课程思政。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专业课教师明确课程思政对于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一体化的作用,帮助其加深对课程育人要求和价值的理解,明确对于学生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
第三,通过细化和讲解课程思政标准让老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定的要求和规范,也有其特定的话语系统。相较于生动性、人文性因素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有其严肃性。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帮助教师以合适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成果成效:
课程思政的标准化的落脚点细化到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专业伦理和科学的信仰,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涉及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课程思政的标准化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评价主体包含了学生本人、班级评价小组、专业课教师、专业课程的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围绕专业课程思政设定的内容和相关标准,由各个主体独立评价,并在协商的基础上对形成的综合性评价进行归因分割,便于不断优化改进。
专业课程思政化永远在路上,医学技术系全体老师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继续细化各门专业课程思政标准,并且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新方式,做到课程思政与时俱进,时刻与党对育人的要求达到一致。